秋季養生別跑偏了,補陰比“貼膘”更重要!
2021-11-25 08:23 免費培訓、實習、就業、創業,就選正陽縣金達職業培訓學校
“貼秋膘”不等于秋補
古時人們在經歷過高溫濕熱、食欲不振的“苦夏”之后,多在立秋之時“以肉貼膘”,為秋收農忙打下身體基礎。
而現代人早已過了普遍溫飽不足、農耕體力消耗大的時代,飲食上往往營養足、口味精,主食、肉蛋及油脂的攝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,少運動、少勞作,體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。
此時再以“貼秋膘”為由敞開肚皮大吃大喝,輕則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,出現腹脹、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,重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,危及生命。
“補陰”才是重點
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的說法。立秋過后,天地間陽氣漸收,養生強調順應天時,滋潤和護藏五臟陰精,保養人體之正氣,以抵御秋季易發的常見病。
秋天最大的特點是“燥”,燥最傷肺陰,清補肺陰可減輕口唇干裂、喉鼻干癢和咳嗽等不適,避免季節更替肺氣受損以致感受“時毒瘟疫”之苦。
1.中醫補陰
用藥物補陰需由中醫師辨明體質,再結合初秋“溫燥”的氣候特點進行調補。而日常生活中,補陰的方法也有很多種,我們在家就可以嘗試。
調作息:民間素有“晝養陽,夜養陰”的說法,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腎等臟器得到充分休養。
入秋后的作息應逐步調整為“早睡早起”的狀態。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養之濕,利于人體適應入秋后的“燥氣”;早睡則可滋養人體陰精,對補陰有莫大的益處。
柔和運動:打太極、練瑜伽、飯后慢走等輕緩柔和的運動都非常有助于放松身心、調和陰陽。
食療補陰:初秋時節暑未全消,飲食上除了滋陰潤燥,還應兼顧清熱。下面推薦幾個常用的潤燥養生方。
西洋菜鯽魚湯
功效:
健脾利濕、和中開胃。
做法:
1.豬小排先清洗后焯水備用,胡蘿卜清洗后切塊或條;
2.豬小排和胡蘿卜先放清水,加半勺黃酒、蜜棗,煮開后小火慢煮約100分鐘;
3.鯽魚清洗后瀝干水分,在油中下生姜,再將鯽魚兩面煎透,開大火倒適量黃酒,關火;
4.將煎好的鯽魚倒入排骨胡蘿卜湯中,大火煮開后小火20分鐘左右,不要大力攪拌,防止魚肉碎掉;
5.西洋菜清洗干凈后,倒入魚湯中煮開,小火10-15分鐘左右,最后加鹽調味即可。
太子參石斛淮山瘦肉湯
功效:
補脾益胃、氣陰兩滋。
做法:
1.太子參、石斛、淮山(去皮)洗凈,稍浸泡;
2.豬瘦肉洗凈,整塊改刀起花;
3.上述湯料與生姜放進瓦煲內,加入清水1500毫升,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約1個小時,調入適量的食鹽便可。
無花果杏仁瘦肉湯
功效:清心潤肺、化痰止咳。
材料:無花果、杏仁、瘦肉。
做法:瘦肉洗凈,成塊落煲,加放以上各藥材,放六碗水,煲二小時即可。